您当前位置:首页>曝光台>网络欺诈

金融消费者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2017-02-24金融投资报

近年来,随着国家防范和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电信网络诈骗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仍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持续紧密配合和严厉打击防范。

  电信网络诈骗常用作案手段

  电信网络诈骗是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或短信的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金融消费者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事主给犯罪分子汇款、转账或充值的犯罪行为。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的作案手段可分为四类:冒充类、利诱类、威胁类和技术手段类。

  (一)冒充类诈骗。冒充银行通过张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发送含虚假客服电话的短信,引导金融消费者转账、骗取密码或快捷支付短信、引诱进入钓鱼网站实施诈骗;冒充公司老总通过QQ、微信向财务人员发送转账汇款指令;冒充房东、供货商、通信运营企业工作人员称因银行卡更换,要求将租金、货款、欠费资金打入其他指定账户;冒充淘宝、航空公司、网店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所购商品缺货需退款,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二)利诱类诈骗。以中奖、购物退税、发放补助、高薪招聘、重金求子、低价购物、办理高额信用卡、提供考题、微信点赞、有偿刷信誉等为诱饵,通过网络、电话或短信等广泛发布信息,当有人员联系后,以需先交纳“个人所得税”、“手续费”、“体检费”等费用为由从而骗取资金。

  (三)威胁类诈骗。通过虚构亲人遭遇车祸、绑架、手术、行政拘留等急需用钱理由,诱导人员将钱款打入诈骗账户;冒充黑社会或纪检人员,以受仇家委托对其打击报复或掌握违规违纪证据为由,威胁“拿钱消灾”;冒充公检法等执法机关,以种种借口将其诱骗至银行网点或ATM机上实施转账操作,将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四)技术手段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用他人QQ号并录制视频,让好友误将犯罪分子当成事主,达到诈骗客户朋友资金的目的;利用伪基站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一旦事主点击后便可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从而实施犯罪;设置免费wifi吸引事主链接上网,通过替换非法网站,轻松截获网络数据并破解密码,转移事主钱财;建立银行、大型网购平台、航空公司等机构钓鱼网站,如果没有仔细鉴别而购物,就会造成钱财两失;伪造银行卡POS机具,事主持银行卡在机具上操作后,机具后台自动截取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随后犯罪分子复制银行卡进行盗刷。

  电信网络诈骗作案特点

  (一)作案手法多样化。电信网络诈骗从最初的刮刮卡诈骗、手机短信中奖,逐步发展到冒充类、利诱类、威胁类、技术手段诈骗类等多种手法,且诈骗形式层出不穷,内容不断翻新,手法变化迅速,极具迷惑性,令广大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

  (二)作案环节远程化。犯罪分子通过通信工具或互联网与受害人进行交流沟通,双方不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事主无法确定对方真实的身份和情况。同时,作案各环节均远程操作,如犯罪分子在A地开立诈骗账户,在B地实施诈骗,在C地转移赃款,在D地提取现金,不利于固定和提取犯罪证据。

  (三)作案信息精准化。犯罪分子通过各种渠道买入、盗取金融消费者姓名、电话、住址、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或者购物、购房、购车等消费信息,再通过非法网络电话拨打电话、伪基站群发短信,精准地向目标客户散布诈骗消息,真实的信息很容易突破受害人心理防线,诈骗成功率极高。

  (四)作案过程智能化。犯罪

  分子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法律、金融、计算机或其他专业常识缺乏的特点,使用网络、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媒介实施诈骗,对受害人进行利诱、威胁等心理暗示,或骗取银行卡、网银密码、支付验证码,令受害人在短时间内难以识别风险,进而上当受骗。

  (五)作案分工组织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通常以团伙共同作案,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有策划整个诈骗活动的“指挥组”,又有具体实施诈骗的“导演组”,既有专门负责网上资金分解的“拆解组”,也有负责取款提现的“取现组”,各小组之间单线联系,且部分犯罪分子分布跨地区、跨国界,给案件侦破带来很大困难。

  (六)赃款转移快速化。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卡动账短信通知功能或网银实时查询,在赃款资金到账后,第一时间通过网银将赃款转移到多张银行卡中,再到全国各地银行ATM机上取现或者POS机消费套现,而这些银行卡往往也是犯罪分子从网上买入身份证虚开或他人转卖的银行卡,加大了公安机关侦破难度。

  防范应对措施

  (一)未雨绸缪,做好事前“防范”。一是加强学习,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金融消费者要在充分了解电信网络诈骗常用作案手段和作案特点基础上,秉承“多一份金融了解,多一份财富保障”的理念,多关注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加强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专业常识的学习,切实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在进行金融交易时,要保护好身份证号码、银行卡、消费记录、交易记录等个人信息,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交易验证信息,不随意链接不明公共wifi进行网上银行、支付账户操作;常用账户要开通动账通知短信,一旦发现资金有异常变动,立刻进行冻结或挂失;注重网络安全,不轻易登录陌生网站,点击诱惑性链接;登录网银操作时,注意辨别银行、航空公司、购物平台等机构的官方网址,防止登录钓鱼网站;单独开立Ⅱ类账户银行卡,专门用于日常网上购物、消费;及时更新电脑或手机杀毒软件,防止木马病毒侵入,防范犯罪分子利用技术手段诈骗。

  (二)理性应对,做好事中“控制”。一是要控制欲望。对于各种利诱类信息,金融消费者一定不要贪图小便宜,要以平常心抵制利益诱惑。二是要克服恐惧。犯罪分子往往故意制造恐怖紧张的氛围,利用受害人慌乱着急的心理进行威胁诈骗。可直接置之不理,不给犯罪分子任何行骗机会。三是多方核实。对于可疑的信息,一定要通过相关单位官方途径、亲友电话、公安机关或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多方核实,再作决断。

  (三)迅速处置,做好事后“补救”。受害人发现被骗后的半小时是处置的“黄金时间”。一是对于ATM转账类,要利用ATM转账延迟到账的功能,在转账24小时内及时撤销向犯罪分子的转账。二是对于柜台存款、网银转账类,要通过拨打犯罪分子银行卡客服电话,根据自动语音提示故意输错三至五次密码,将犯罪分子银行卡暂时锁定,并迅速到最近的公安机关报案,为公安机关和银行后续处置争取时间。三是对于第三方非法入侵、盗刷类,要充分利用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建立的网络金融风险快速追赔机制,及时到相关银行查询交易记录,留存盗刷证据,向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挽回资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