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资源配置 须以知识产权为核心
导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关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讲话中,他更是36次提到“创新”。
不日新者必日退。建设现代化中国,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全省上下应如何进一步向创新要动力,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本报特约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创新、谋划创新。
何炼红“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务院提出的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意见,为湖南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新常态下的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创新资源包括人才、科技、教育、产业、地理、环境、政策等要素,知识产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更是“智造时代”的重要创新资源。
我省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清晰匹配和有机协调
我省拥有较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创新资源体系:拥有1000余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30多个世界级或国家级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中联重科(000157,股吧)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拥有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千余名高端创新人才;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湘江新区已成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平台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但目前我省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之间尚缺乏清晰匹配和有机协调,知识产权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和导向作用、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均未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如下:
知识产权的产出量与创新资源的拥有量不相匹配。至2015年,我省发明专利授权在全部专利授权中的比例仅达到19.9%。我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3.29件,低于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3件。
知识产权的运营能力与产业需求不相匹配。我省虽然建立了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但运行情况还不理想。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 例,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专利质押融资额分别为254亿元、489亿元和560亿元,而湖南省同期质押融资额仅有2亿元、3.5亿元和 3.9亿元,均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一,增长速度也低于全国增长水平。这与“创新湖南”的建设需求严重不符。
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力度与新时期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面临网络盗版、专利假冒等违法行为的多重挑战,亟待创新执法机制和维权援助模式,以净化我省的科技创新环境。
日前出台的《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为此,我省应加快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知识产权运用及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促进湖南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升级。
加快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当前,我省应从摸清知识产权家底、明确创新资源配置手段、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三方面入手,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盘点知识产权家底,掌握创新资源的配置基础。
开展全方位的普查、统计,摸清基于湖湘文化地理空间所产生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成果,掌握我省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资源的区域和产业分布规律。
绘制“湖南知识产权资源全景图”。通过对知识产权基础数据、产业数据、企业信息、人才信息、地理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分类建立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以区 域为横轴、产业为纵轴、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为布点,定期、动态发布“湖南知识产权资源全景图”,并据此把脉湖南知识产权资源的全球状况、探索产业域外发展 先机。
编制湖南产业发展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推动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聚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以湘江新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为载体,编制湖南知识产权资源配置导向目录。以此为基础,可从三个向度分类施策:一是建设知识产权支撑示范区,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军民融合等产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建设知识产权导航示范区,定位于钢铁、有色、化工、建材、汽车、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建设知识产权品牌示范区,助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服务业集聚区和区域性消费中心。
——明确以知识产权为核心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科学配置创新资源,目标是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运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创新“互联网+”在线知识产权交易模式,是实现科学配置的两个必要抓手: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方面的“指南针”作用。实施这一制度,可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提高创新效率、 确保经济安全。建议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重点开展知识产权布局评议,推动产业专利深度参与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在轨道交通、工程机 械、基础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填补产业技术、关键产品等方面的缺失,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在钢铁、石化等产业,重点支持立足产业技术和特色优势项目开展知识产权评议,拓展差异化发展路径,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以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依托,创新“互联网+”知识产权在线交易模式,构建多层次、综合性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市场体系。加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成果转 化交易,首先要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制度;其次要发挥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社 会等各类资本向实体经济聚集,促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再次,要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完善质押贷款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 建设集知识产权保险、质押、评估、众筹、融资租赁等为一体、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
——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为创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知识产权执法效能,搭建全省知识产权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假冒产品来源地信息、假冒侵权行为信息采集机制。将分散于行政、司 法、市场主体的信息统一整合,进行大数据分析,定位侵权行为高发地带和高危人群,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行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数据信 息的透明性,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执法协作机制,联动打假。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和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为湖南企业参与国 际竞争保驾护航。
(作者系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