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过坎
“饿了么”曾经是互联网创业的典范,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融资及用户规模的神话。
但“3•15”后,一夜之间,“饿了么”的神话破灭了。
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当然,这同样适用于商界。这不,在刚刚播出的央视3•15晚会上,一路疯跑的线上餐饮创业黑马“饿了么”登上黑榜之首,让业界惊愕不已。
“饿了么”到底怎么了,导致最终原形毕露?对“饿了么”来说,突发的危机,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张旭豪能带领“饿了么”顺利扛过危机吗?
摊上大事
据央视记者调查,在“饿了么”网站上,存在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等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其网站上注册的一些商家,实体店面卫生状况较差,有的甚至是一些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其中,还有一部分作坊,竟然是饿了么员工自己开设的。
消息一经曝光,张旭豪和他的“饿了么”平台,迅速被讨伐。没多少天前,张旭豪在分享创业体会时,用过这样一句话,早成为他的一个经典:现在资本 很热,大家大多为了一个idea去融一笔钱,然后再想怎么样,好像没有人想创业的初心。我觉得虽然融了很多的钱,还是要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产品,服务的是 谁,怎么去完成……
张旭豪信誓旦旦的创业初心和誓言,犹在大家的耳边回荡,自“3•15”后,一夜间原形毕露,张旭豪背叛了他的初心。
随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对“饿了么”采取行动,除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并正式立案调查外,对2015年 11月没有入网食品经营者审查许可证、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处以12万元行政罚款。
“饿了么”也迅速给以回应。首先,“饿了么”紧急下线相关涉事违规餐厅,并快速部署全国范围的线下餐厅核查工作;其次,彻查涉事员工的渎职行为,追究涉及部门的管理责任;最后,反省平台监管流程,切实强化监管环节在平台流程中的优先地位。
事实上,“饿了么”不是被媒体首次曝光“黑作坊”的问题了。2015年9月,成都当地媒体已报道“饿了么”部分餐馆是小区作坊,涉嫌无证经营。
事实证明,“饿了么”根本不是初犯,而是一个惯犯。不可否认,对像“饿了么”一样的餐饮平台,消费者和投资者手里都有一张选票,餐饮平台提供的 产品和服务好,消费者不但继续投票给你,还会推荐自己的朋友们投票。反之,餐饮平台一旦出现质量难以保证、假冒伪劣等欺骗消费者的事,消费者就会彻底抛弃 你。
其实,得罪消费者与得罪投资者,摊上的事同样大。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核心指标是平台每天的订单量,这个数值的公式是“餐厅覆盖数乘以每个餐厅 覆盖用户量、再乘以频次”,因此平台对线下餐饮店的覆盖数量是订单量的一个基础。“任何一家公司有融资需求的话,必然会做出一些举动满足投资方的需求。 ‘饿了么’这种做平台的公司,也要冲刺到一定规模来保持竞争地位,才能吸引投资和用户?”上海一位风险投资机构合伙人对记者表示。
线上平台弄虚作假,一旦被投资者发现,最直接的后果,可能是停止继续投资,甚至会撤资。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已成为摆在“饿了么”面前必须要跨越的一道坎儿。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张旭豪当初是在大学校园中实现的创业,短短8年间,成就了O2O领域的“独角兽”。 张旭豪甚至豪言,“饿了么”要做餐饮界的“阿里巴巴”,并直言估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正是他追求的目标。
都是“快马”惹得祸
“饿了么”起步于校园。
2008年,张旭豪还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读硕士一年级。一天晚上,他和室友一边打游戏一边聊天,突然感到饿了,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要么打不通,要么不送。
张旭豪突发奇想,之后在宿舍创业,就这样从不起眼的外卖服务开始了。张旭豪和康嘉等同学一起,将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附近的餐馆信息搜罗齐备,印成 一本“饿了么”外送广告小册子在校园分发。然后在宿舍接听订餐电话。接到订单后,他们先到餐馆取快餐,再送给顾客。这一模式完全依靠体力维持业务运转,没 有太大的扩张余地。唯一的好处是现金流充沛:餐费由他们代收,餐馆一周结一次款。
事实上,只有借助互联网,才能大规模复制,且能实现边际成本的递减。2008年9月,“饿了么”团队开始研发订餐网络平台。不到半年时间,张旭豪便开发出了首个订餐网络平台。
为给网站平台造势,张旭豪不停地参加各种创业大赛,以扩充创业本金。2009年10月,“饿了么”获得最高额度10万元全额贴息贷款。2009 年12月,网站在欧莱雅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上,再次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通过创业竞赛,张旭豪总共赢得了45万元创业奖金。获得资金的“饿了么”如鱼得 水,到2009年年底,订餐平台已拥有50家餐厅进驻,日均订餐交易额突破万元。
2010年5月,网站2.0版本成功上线。同年9月“饿了么”全上海版上线,合作餐厅超过千家,单月最高交易额达到百万元。2010年11月,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订餐业务不仅覆盖全上海,目标还直指杭州、北京等大城市。
快速成长,自然会赢得资本的垂青。2011年3月,“饿了么”被美国硅谷一家顶级投资公司高度关注,接洽数次后,“饿了么”成功融得风险投资100万美元。
2011年7月,“饿了么”相继成立北京和杭州两大城市分公司,风投紧随而来,并呈现出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自上线以来,赢得了数轮融资。
2015年8月饿了么获华联股份(000882,股吧)9000 万美元增资,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饿了么F轮融资6.3亿美元的消息占据了新闻头条和朋友圈,创全球外卖行业最高纪录。还没有结束,还有更让人惊愕的 是,2015年年底,阿里巴巴以 12.5亿美元入股“饿了么”,占股约27.7%成为第一大股东。获得投资后,“饿了么”估值超过45亿美元。“这个融资速度是相当快的。”北京某风投机 构合伙人说。
此外,通过集合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饿了么”将逐步搭建一个全新的在线外卖领域的生态系统。到2015年,获得数轮融资后,“饿了 么”拥有几千名员工,服务范围也从上海交大周边快速扩展到全国250个城市,这便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外卖订餐平台快速发展的轨迹。“目前主动权仍掌握在饿了 么手中,下一步的目标是成为市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并不排除其IPO的可能。”张旭豪对记者表示。
当张旭豪还在畅想“饿了么”的未来时,突然遭遇了曝光。很自然的是,张旭豪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接下来紧迫的是,如何度过这次危机,跨过这道坎儿?这是他最头疼的。
坎儿,能过去吗
首先,“饿了么”要过广大的消费者这一关。
在“饿了么”快速发展时,张旭豪似乎忘记了做企业的初心,随着规模的扩大,质量关难以保证,许多商家为流量去接入饿了么平台,以赚取利润。中间出现的问题就在于平台对入驻商家监管不力,直接导致入驻商家参差不齐。
针对“黑作坊”, “饿了么”也承认,平台在早期对线上商户运营资质的审核、证照采集等工作没有一步到位,是导致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出现一些无照经营的黑 作坊的根本原因。 “‘饿了么’当然存在管理问题,背后原因也确实有为了融资而进行扩张,但其声明所提及的行业问题,也确实存在于整个外卖O2O行业。”有从事餐饮 O2O项目人士表示。
食品安全无小事,欺骗消费者,必将被消费者惩罚,忠实粉丝流失,以及营业额下降。而这将是“饿了么”最忌讳、最担心的。“面对信任危机,张旭豪 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重新赢得广大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和入驻商家的心,等营业额上去了,自然就能重新赢得资本青睐。”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其次,之前积累的众多投资者这一关,同样很关键。
在互联网行业,“刷单”俨然已经刷成了灰色产业链,就是创业黑马“饿了么”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只要做过电商的都知道,只要有排名机制,有竞争存在,就无法杜绝“刷单”行为的存在。
到像“饿了么”这样的创业公司里,就会变成浮夸的创始人经历,劲爆的运营数据,动辄数亿美元的融资。
之前经常被创业公司当作宣传热点的融资额、运营数据、创始人经历等,正随着市场虚火的退下,越来越被公众无死角地审视,特别是面对需要大量烧钱的平台型O2O时,投资人已经越来越谨慎。
早在2015年8月,“饿了么”就曾被卷入诚信风波中。那一次,“饿了么”宣布拿到6.3亿美元的F轮融资后,被质疑“融资额水分过大”,质疑方还不忘问一句:当资本热潮退去之后,烧钱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其实,创业者吹点牛并没有问题。创始人能不能讲故事,在早期项目的融资中,几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后期融资中,只要公司不上市,你的故事还可以继续讲,你的运营和财务数据披露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张旭豪感到很紧迫的事。自2015年10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首次将网络 食品经营纳入监管,这意味着在网络平台售卖食品的经营者,都必须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才能入网经营。这是摆在像“饿了么”一样的众多创业公司面前的又一道 坎。
说着容易,做着难。